题图:雪后小景(iPhone8 Plus拍摄Snapseed制作)
雪后,人们能看到的世界就纯净了,很多靠近地面的物体以及物体上部景象被雪覆盖,植物树木也会挂雪成凇,美妙景象凸现。而且雪晴后,因大量的积雪反光,就营造一个自然的大柔光箱效果,看去很亮但光比变小阴影减淡,即便拍美女人像不补光,也能获得细腻通透的皮肤质感。
雪后可拍摄对象很多,不能一一枚举,本篇仅谈如例图的城市雪后小景(如题图和图1所示)。
图11-1: 手机拍摄原图示意
2018年1月22日14:25雪后初晴大连虎滩渔人码头,iPhone8 Plus两倍变焦拍摄。前期拍摄实际是侧(约30度)顺光,从图像前行李箱右侧的投影可判断。沙发靠背上的阴影及亮斑,由遮棚投影而成。另外,当时不能正面拍摄(我的影子会进入画面),导致拍摄主体稍有倾斜。
雪景后期怎么制作?相关链接:【手机后期Snapseed-26】 案例1--雪景
一、拍雪还是拍物,这是一个问题。
雪后,风光思维的人一般都会去找大场景,甚至刻意去拍日出日落。但雪后的日出日落是最难后期处理的,出片往往前景的雪变成了黑色或深灰,导致雪不白雪很脏的观感。这样的图像实际上不是表现雪,而是拍日出日落天空的戏剧。风光思路的人还可能刻意找光影,岂不知雪后阴影会变淡,有后期强化能力才能突出表现。另外,对于缺乏冰雪驾驶经验的人来说(尤其是南方的驾车人),更是冒险之行。
于城市,雪后可去公园、广场等拍较大的场景。但最美妙的可能是雪后的小景。日常司空见惯的场景,雪后可能会变得别样有趣,很容易出片。
但要思考拍雪还是拍物这个问题。单纯拍雪需要光影,而拍“雪中物”则容易找到。这时候,物是拍摄主体、雪也是拍摄主体,二者融合或突出雪或突出物都可。但雪中物集忌杂乱忌多色,物杂色多则雪景的纯净氛围就会被破坏。
文后附多幅雪后小景图像,供参考。
二、美景在哪里?
记得08年在北京《摄影之友》和《影像视觉》举办的讲座上,上半场李少白讲前期拍摄下半场我讲数码后期。少白大师登台就提出一个答问:“好风景在哪里?”台下纷纷答:“有光影的地方”、“西藏、云南、川西”、“地质奇观的地方”、“日出日落的时候”……少白大师拍拍脑门说“在这里,在脑子里”,此言不虚不动脑袋拍不出好片。
稍早05年《摄影之友》和爱普生艺术微喷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礼堂,听梅生老师讲人文地理摄影(他是联合国指定的世界物质遗产中国区摄影师)。他拍故宫的日晷、兽首、故宫角楼等等,多年长期年观察甚至动用GPS定位,才能拍摄到一年中某一天某一时刻的最佳光照效果。
绝非自夸,大连的这场雪后出行还未启动车,已经心里画好了地图--先去哪里后去哪里,几点中要到哪个地方拍什么。计划要拍的景物早前都仔细观察过,心中一直期盼一场雪。
三、“拍什么怎么拍”是同一个问题
国人及网络教程大讲构图,甚至能画出“三分法”、“黄金比例”、“引导线”等等,大都是马后炮,最可怜者多用别人拍摄的图像来讲自己的构图分析。作为摄影师或摄影者,当要拍摄一个场景的时候,构思的问题绝非构图所说的那些,而是想“拍这个怎么拍?”的问题。简单说第一是选择“框架”,就是要将哪些景物置于框架内(突出主体,拍摄的主要目标要表现于最后实现的图像照片)--不仅仅是取景框,例如用135相机的3:2画幅拍摄,很多在拍摄时就决定后期剪裁为1:1方形;又如要使用拼接的技术后期实现617(17:6)的条形全景图等等。第二考虑“稳定”,既要有框架中的中心,还要避免物体扭歪歪;第三要清晰,主体和景深都有所控制;第四选择结构,不仅是上下左右更包括前后纵深的考量……这些绝非“构图”能成,而是“拍什么怎么拍”甚至包括后期如何处理的综合问题。在此无法深谈,好学者可从斯蒂芬-肖尔的《照片的本质》一书学习,更多要多看“新地形”、“新彩色”以及贝歇夫妇(类型摄影)及其弟子安德烈亚斯-古尔斯基等人的作品。
四、手机拍雪景的优势
具体说到手机拍摄雪后小景,最大的优势是自动曝光。不必考虑曝光是否准确,更要摒弃过时的“白加黑减”定式,按下拍摄纽大部分手机都能获得曝光准确的图像,一般高光都不会过曝,雪也不会拍黑。
最好能开启手机相机的HDR功能,这样才能更多捕获雪的细节信息,并且保护高光不过曝。
另外手机相机景深都较大,不必考虑清晰及景深问题。雪景忌用大光圈局部虚化(包括数码摄影、胶片),否则将丢失最美的雪景细节。
说了很多,有用无用对错与否,仅个人体会供参考。
2018-01-29大连
附图:近期手机雪景
图虫主页:https://zhongwantong.tuchong.com;500px:https://500px.me/gaohanphoto
知乎专栏:「数码暗房之道」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zhongwantong(注册才能观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