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图:剑兰。9.7iPad Pro拍摄,Snapseed后期并双色调黑白
提示:本[掌控手机后期Snapseed]是15篇系列教程,前6篇侧重于基础知识、基本操作和工作流程架构。7篇之后是综合应用、特效技巧等内容,但需要前6篇为基础。所以建议好学读友逐篇阅读,一脉相承的积累工作流程和应用技术,并由简到繁、从入门到精通。
大连的二月末(2017年2月28日)春寒料峭举目无颜色。头一天微信圈有朋友发了鲜花植物的组图,告知在西郊园艺超市拍摄的,于是赶去用9.7iPad Pro拍一组素材(如图12-1)。
图12-1:iPad pro2拍摄素材
有人说“数码摄影七分拍摄三分后期”或曰“三分前期七分后期”,但都不应该绝对。“七分前期”是指拍摄具有意义,往往对于记录纪实、人文景观类影像如此;而“三分前期”则有更多的设计心态,前期拍摄是捕获素材以便后期加工。
而且,“三分前期七分后期”是需要有“摄影眼”的,这个所谓的“摄影眼”也就是安塞尔-亚当斯所说的“预观”,就是在拍摄时能想到最终完成影像的效果。当然,如果不懂不会后期,也就无法“预观”,也就不知道“拍什么和怎么拍?”反过来说就是:我拍摄时已经想到了后期能出什么样的效果,所以才去拍并且要用尽前期必要的技术。关于这方面还是用具体的案例说明好,如图12-2,拍摄这样的一些叶子有什么意义?
图12-2:9.7iPad Pro拍摄的原始图像
拍摄这个影像,是因为我知道它可作为练习数码黑白的素材,可以象爱德华•韦斯顿拍摄辣椒一样以植物为题材。同时(预观)它通过后期处理能成为一幅更美妙的黑白影像(如图12-3所示),再使用特效滤镜处理,还能制作出特别博眼球的双色调效果(如题图所示)。
图12-3:Snapseed后期转黑白示意
关于“拍什么怎么拍?”的问题,传统摄影的老师给你讲“这叫构图,这幅图要利用竖和斜线条来营造影像的框架,用细腻的灰调过渡来丰富和强调对照”,其实这是事后诸葛亮,尤其是那些用别人图像讲构图者。我拍这个影像的时候绝对没有这样想所谓的构图,而是首先选择一个低机位的角度,让线条都蓬勃向上;第二是在拍摄前就设置iPad Pro相机为HDR"打开",为了捕获更多更大的动态范围(让高光和阴影都有细节)。这就是“拍什么和怎么拍”的解答,也有更多的实例。
A.模拟特效1。素材文件如图12-4所示;Snapseed后期处理如图12-5所示;完成效果如图12-6所示。
图12-4:原始文件
图12-5:Snapseed工作流程示意
图12-6:完成的模拟特效图像
B.模拟特效2。素材文件如图12-7所示;Snapseed后期处理如图12-8所示;完成效果如图12-9所示。
图12-7:原始文件
图12-8:Snapseed工作流程示意
图12-9:完成的模拟特效图像
C.模拟特效3。素材文件如图12-10所示;Snapseed后期处理如图12-11所示;完成效果如图12-12所示。
图12-10:原始文件
图12-11:Snapseed工作流程示意
图12-12:完成的模拟特效图像
D.模拟特效4。素材文件如图12-13所示;Snapseed后期处理如图12-14所示;完成效果如图12-15所示。
图12-13:原始文件
图12-14:Snapseed工作流程示意
图12-15:完成的模拟特效图像
从以上的ABCD四个案例的工作流程中,可以看到使用了【怀旧】、【复古】、【黑白电影】的特效滤镜。正如D案例,使用【黑白电影】特效的目的是为了营造老电影的胶片效果。
E.模拟特效5。下面结合案例介绍特效滤镜的具体使用方法(原始文件如图12-16)。
图12-16:原始文件
1.后期在完成全局色调颜色调控后,如图12-17进入【复古】滤镜并选择不同的【样式】进行观看比较,选中【4】的样式能更好的实现颜色分离(让背景呈绿色)。
图12-17:【复古】选择样式示意
2 然后进入【调整】菜单,分别调整有关控项强化效果(如图12-18所示)。
图12-18:【调整】数据示意
3.之后又使用【斑驳】滤镜,继续完善模拟三色调效果(如图12-19所示)。
图12-19:【斑驳】数据示意
4.最后锐化和选框,效果如图12-20。
图12-20:完成的模拟特效图像
F.模拟特效6。这个案例原始图像如图12-21。
图12-21:原始图像
1.本例在完成【调整图片】之后,使用了【色调比对度】用来保护亮白的花瓣,又使用【画笔工具】压暗了图像周边(如图12-22所示)。
图12-22:使用【画笔】工具示意
2.再使用【魅力光晕】,营造花瓣花蕾发光的效果(如图12-23所示)。
图12-23:使用【魅力光晕】滤镜示意
3.添加【粗粒胶片】适当增加颗粒模拟传统反转片的效果(如图12-24所示)。
图12-24 使用【粗粒胶片】示意
当日以此例的使用【魅力光晕】为参照样式,制作了四幅照片以“向着春天”为题分享于微信朋友圈(如下图12-25、26、27、28)。
图12-25:向着春天No.1
图12-26:向着春天No.2
图12-27:向着春天No.3
图12-28:向着春天No.4
以上这些特效滤镜使用都相对简单 ,可以用“尝试--试验”的态度去模拟并选择不同的效果。模拟特效是一个学习、继承、尝试的过程,而不应该以特效为数码后期的目的,或者说不应该为追求所谓的“高大上奇特怪”为动机。
其实数码后期更多的时候是不用特效,也能制作出彩的图像。以下两幅第一幅使用了【镜头模糊】虚化的背景,第二幅就是按工作流程完成即可。
图12-29:原始图像
图12-30:后期模糊背景的图像
图12-31:原始图像
图12-32:正常后期处理的图像
对于传统的胶片摄影来说,一些非银盐成像的方法一般称为特效方法,如菁版法、铂钯印相法、重铬酸胶印法等。而在摄影技术发展的过程中,也有一些因失误而出现了特殊效果,典型如曼雷的塞巴斯蒂安效果。20世纪70-80年代之后欧美开始“作为艺术的摄影”,以及彩色摄影和数字摄影成为主流后,一些艺术家也尝试一些特效的方法,如褪色(淡彩)、色调分离、色彩分离、局部黑白等等。上述这些特效,一般都具有独创性和独特性,也是今天的摄影者值得纪念和致敬的。
但当下网络社会信息碎片化,也因一些人刚接触摄影并不了解摄影史,出现了一些特别的“特效”,典型的将彩色影像偏色当作特效,将镜头的缺欠(如晕影)当作特效,将色调严重缺失的图像(如所谓的日系小淸新、性冷淡风格等等)当作特效……对此,奉上蒋载荣评述(《黑白摄影之美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):
小结:特效滤镜是需要时才用,并且用的巧才是好。如果将特效但作普遍应用,并以此显摆自己的“文艺”,其实是幼稚的表现。曾有“字如其人文如其人”、“文如其人”之说,其实照片也如其人,正如安塞尔-亚当斯所说:“你带到一幅照片中的,是你看过的所有的书,听过的所有的音乐,接触的所有的人”。
图虫主页:https://zhongwantong.tuchong.com;500px:https://500px.me/gaohanphoto
知乎专栏:「数码暗房之道」https://shsshuma s{}shshushu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zhongwantong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zhongwantong(注册才能观看)